企业文化与你想的不一样——张邦绪

编者按:“文化即人化,企业文化‘姓文’、‘名管’、‘字化人’、‘号赢人’。企业文化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企业文化建设要‘三化’”。这是攀钢党委宣传部原部长、攀钢钛业公司原党委书记,现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钒钛钢协党支部书记、高级顾问张邦绪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多年的理论沉淀、系统思考和文化实践,形成了他的宽广视野、独特思维和鲜明文化个性,善于创新和知行合一的不懈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张氏”企业文化风格,并于2016年以《企业文化与你想的不一样》为题形成24余万字书稿,本刊摘其精华以飨读者,供大家品鉴。
文化即人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山深处的穷乡僻壤,住着几十户人家,这里的孩子上学成为了难事。一天,这个乡村来了一个老先生,他愿意做孩子们的教师,并开始了他在这个乡村的教学生涯。学生们很喜欢这个和蔼可亲的老教师,老教师也经常对孩子们和家长说,咱们这个村是个风水宝地啊,十几年后,这里会出现画家、艺术家、官员等重要人物,他分别对孩子进行鼓励。果然许多年后,从这个大山深处,真的走出了艺术家、诗人、生意人等一些有成就的人。老先生已经去世了,可村里的老人们都说老先生是神人下凡,越发对老先生充满敬畏,每到清明节都去给老先生的坟头盖几张纸、填新土。老先生果然是神人下凡吗?我们无法考究,但老先生做了一件非常高明的事情---点亮人们的希望之灯。其实企业文化的最大作用也在于此,给人以希望和梦想,让人们目光向前,看到希望看到前景,从而产生强大的行动力,只要激励员工永远充满希望,就一定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线
194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曾说到:“人的脑子,人的意识,是会变的。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济偷换的价值观念。用什么办法来做?我们一定要在俄罗斯内部找到同意我们思想意识的人,找到我们的同盟军。”可以看出,思维是行动的先导,通过文化植入能有效地控制和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什么是文化?从字源上讲,“文”与“化”在三千年前的卜辞中就已经出现了,文,本意是文错、文饰、文理。文或纹,是一种自然美,无论是水纹、木纹还是云纹、蛇纹,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逍遥游》记载越人“断发纹身”,《水浒传》描写梁山好汉史进为九纹龙,都有美化的意思。
化,是古代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克制化,化是一种规律。化的甲骨文像两个人一正一反,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正立的“人”表示生,倒立的“人”表示死,一生一死,谓之变化。“化”引申为教化、风化、感化,《说文》说:“化,教行也”。
文化一词,从表面词义看,就是政治与教化。汉代的刘向在《说苑·指武》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补亡诗》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些关于文化的词语体现了文与武、化与功的相对关系,寓意文化是一种进步的现象。
广义而言,文化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是这样给文化下定义的:文化“从广义上讲,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在英语中,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语,有“居住”,“栽种”,“照料动植物成长”,心灵的陶冶”,“人类发展的历程”等意思。在西方学界,有约200余种文化的定义。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或团体的维度。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经验的东西,并通过具体的形式体现出来。
著名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他把文化现象比作一个纵切的“洋葱”(见图一),不同的文化通过洋葱的不同的层面体现出来。最外显的是“象征”层,通过语言、服装等现象体现出来。其次是“英雄”,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所崇拜的英雄可以体现其文化价值观。再往里一层是“仪式”,仪式是人们信仰与价值观的体现。最核心的一层是价值观,它影响这个文化洋葱的其它层面。这四个层面紧密联系,并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霍氏的“文化洋葱”模型对我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无启示。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其次是制度,再次是英雄或模范人物,最后是象征性的符号,比如服装、语言、企业logo等。这几个层面以价值观为核心,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图1: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洋葱模型)
我们更偏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种能体现人类思想和实践的现象,把文化作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文化是人创造的,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有是由历史上的与现在的人造就的,而这种文化又无时不刻在影响着人,可谓人造文化、文化造人。文化的主体是人,客体是客观世界,文化涉及自然、社会、思维;文化可以分为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其中,精神的文化是狭义的具体的文化,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支撑点和核心。而价值观念是社会群体在自己长期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持久的、普遍的对于自我、社会、世界、宇宙的价值的观念,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关于人的存在、意义、价值的观念,即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构成区别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依据。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整套渗透于人类活动的外在形式以及思想深处的价值观念。
简而言之,文化就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一旦人们对价值观和社会习俗产生认同时,人们就容易去遵循和维护它。可以说,文化对人的价值主要不在物质方面,而在精神领域。
文化何为?
文化的功能是什么?文化学家、人类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文化心理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等人提出了文化相对论。她认为不同的文化对于人们的行为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不同的文化会塑造出不同的行为特征。此外,作为传统心理学的一个较新的分支,文化心理学有两个最基本的前提,一是人类的生活受制于自身所生活的社会文化情境,二是文化本身又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果。简言之,就是“人造文化,文化造人”,文化与人之间构成动态的、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台湾学者龙应台也曾说过: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可以说,文化作为行动的先导,它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化人”二字上,即强调文化不仅是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这也正是其生命力所在。具体表现为:
认同功能。一定的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共同的心理特点,蕴含着他们相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而有强大的亲和力。相同文化的人具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这些东西就像粘合剂一样把他们整合、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向心力和发展力,而我们都是文化的承担者,民族、国家、企业等,文化“化人”能把人拧成一股绳,没有文化的组织没有生命力也没有竞争力。
定位功能。文化世界观给人一种观察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视角,影响着人们认识宇宙、世界和人本身的视角和框架。
定向功能。文化价值观给人的行为提供目标和方向。它向人们或明或暗地示意什么是好的、恰当的、应该的、合适的,什么是不好的、不恰当的、不应该的、不合适的,从而把人的意念、认识、思维和行为引向特定的方向。
规范功能。像一切事物一样,人类社会也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社会中有不同个性的人,不同要求的群体,不同利益的集团或阶级。价值标准——人们追求价值应遵循的规则和原则,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价值规范和价值尺度,并通过风俗习惯、规章制度、宗教戒律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按照一定的轨道进行,从而使社会矛盾得以缓解,社会冲突得以控制,社会在一定的秩序中存在和发展。
可以说,文化的“化人”功能,小而言之,是使每个受文化熏陶的人都能具备独立之人格与优雅之气质;大而言之,则是为了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念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合力推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从而使每个个体都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享受人类文明所能实现的最大福祉。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自当“反哺”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发展应致力于使人更像人,使人回归人本身,而不是沦落为工具和被物所奴役。
背离人文 行之不远
据调查,在中国,一般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是10~12年;中国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是7~8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8年,能做到100年的企业本来就是凤毛麟角,随着时代和制度的变迁,其中还包括那些“借尸还魂”的企业。而国外企业超过百年的则数不胜数。比如可口可乐(1886年)、戴姆勒-克莱斯勒(1883年)、福特汽车(1903年)、诺基亚(1865年)、爱立信(1876年)、柯达(1884年)、默沙东(1168年)、通用电器(1878年)、金百利(1872年)、杜邦(1802年)、派克(1888年)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美国兰德、麦肯锡等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通过对全球优秀企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这些一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他们最注重:一是团队协作精神;二是企业愿景和使命;三是以客户为中心;四是激励与创新;五是平等对待员工。美国知名管理行为和领导权威约翰.科特教授与其研究小组,用了11年时间,对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力进行研究,结果证明:凡是重视企业文化因素特征(消费者、股东、员工)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
可以说,在信息社会,企业若没有文化底蕴,在市场经济中就只会躁动,因为没有文化就没有健康的定力,就没有道德价值标准,借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句话:“背离人文,行之不远。”
企者,止于人也
企业作为一种以人与人的组合为基础的经营活动主体,其经营行为必然最终都要人格化,也就是说,企业是人格化的企业,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都要靠人去执行。所谓“企”者,正于“人也”。正是因为如此,企业的制度创新,企业的经营战略创新,最终都必然会体现在人的价值理念中,也就是以企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文化与企业的关系,说到底,就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微观文化现象,是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否定它、忽视它都将对企业产生不良后果。只有承认它的存在,认识它的特性,把企业经济活动与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开阔视野,总揽全局,形成全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在更好层次上搞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
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学术界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有人统计了国内外文献中对此的定义,大概有180多种,主要观点包括:“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人的行为准则,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充满企业运行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体现于企业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随着企业相伴而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它通常体现为企业创办人及其后继者所提倡的文化和经营思想。”企业文化是人类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化经过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发展到商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商业文化的一部分,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
应该说,有企业和企业管理存在,就有企业文化存在。但是一般来说,企业产生初期的企业文化属于“自然生成”的企业文化,真正把企业文化当成一门科学来对待,系统地对它进行研究并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因为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大量的日本产品涌入美国市场,日资企业同美国本土企业竞争屡屡获胜并在多领域取得了令人咋舌的领先地位,进而激起了美国管理学者对日本企业管理概念和经验的高度关注。
日本在“二战”的废墟上快速崛起的秘密何在?日本靠什么样的管理使其产品具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通过对日本成功企业进行考证后一致认为:美国企业发展注重“硬”的方面,强调理性管理;而日本人不但注重“硬” 的方面,更注重“软”的方面,即企业中文化因素,如:企业员工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企业的人际关系等等,并统称为“组织风土”,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企业文化。而后威廉·大内的《Z理 论》、巴斯卡和雅索士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布拉福和柯亨的《追求卓越》、《西方企业文化》这四本著作的发表,其内容理念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基本框架。(作者系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党支部书记、高级顾问)
(摘自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会刊
《产融》2022年第一期总第十期 企业文化 )


喜报,省经信厅感谢钒钛钢协
擘画未来开新篇!热烈祝贺协会2022年会长(常务)办公会成功召开!
难得一见!国内主要产钒企业聚成都,产学研用献计钒电池储能发展
“双碳”战略示范研究调研组走进攀枝花
“双碳”战略示范研究调研组走进乐山
“双碳”调研组走进冶控集团及鑫阳钢铁
省经信厅材料工业处专程到钒钛钢协进行工作交流
- 上一篇: 张邦绪到攀枝花国投集团调研
- 下一篇: 中钢协2017年地方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会在成都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