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23年钒电池产业回顾:当初想的条件大都具备了,何以绝大多数项目还是“签约”和“规划”

继续关注2024钒电池“突破的方向”
翻开2023钒电池的履历,可以用“火”来概括,全国找落地的项目,可用“少”来总结。
我没有完全统计过,只是看过有人的简单规划,似乎落地与开工的“10%”,有吗?
月末便是年尾,回顾2021年关于钒电池的“点火发动”的预期,三个条件也都具备了:
钒的资源价格挺低了!
很多专家都在说,钒资源的价格12万元以下,就能做到钒电池的成本总体可控;
后来有人也提出过“10万元”说。现实是,钒价已经跌到8万元左右。据一家企业说,他们在8万元“左”的地方,也出过货。
这个价格,结合电解液占钒电池成本50%左右的比例,已经打开了钒电池成本的下降空间,如果有电解液的人,成本则更低。
从钒电解液的制造成本和倒推钒的价格情况看,确实也是这样。
峰谷电差已经够大了!
“ 7 毛 ”, 是我记忆中十分深刻的一个数据。是说:
峰谷电差达到”7毛“ ,就可以启动用户端的市场,这个市场才是最终很多企业必争的目标市场。
过了两年,受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和电力供应体制变化的影响,也是政府的政策的主动所为,在峰谷电差方面,已十分容易见到“7毛“这个差价,在钒价大幅度降低的形势下 ,”7毛”更加意义非凡。
技术的稳定性已经很强了!
今年下半年,北京绿钒、天府储能等,官宣了在电堆方面的突破,以及“模块”化制造等,说明钒电界边干边突破,一刻也不停歇,正在提高钒电池的运行效率和制造效率,这是整个产业的进步。
不断有电解液项目,特别是短流程电解液制备技术突破和生产线投产,在提高着产业对市场需求的保障能力。
这种格局,也使得钒电池制造已然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我参观的几家龙头企业和新建企业的车间,“现代化”已经写满车间,钒电池不再是“几块板”遮起、“几座门”挡起、“挤个地方就干”的制造状态,正以技术和制造进步,形成综合成本与制造优势。
可能只差“政策支持”了?
各省各市,其实出台了很多政策,虽然不足以让钒电池产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桃花开”,但总能助力“一枝红杏出墙来”吧。
从政策现状和在与政府部门接触过程中,了解到的政策制定设想看,预期出台的政策,力度不会那么大。
能出的,早出了。谁不知道“先机”的重要。
出台的,大概率不会再出了,没有出台的,不会大幅度优于已经出台的。由此看来,把钒电池产业的发展,更多地寄托于政策出台与政策的“托举”和“兜底”,似乎不现实也不可能。
其实,层出不穷的“规划”和“招标,除了少数不想“输”的“约”只是自娱自乐外。已经是很好的引导政策,预示着产业未来,也表明了政府的态度。
分析下来:
在上述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政策不太可能有大的突破的情况下,研究钒电池为什么还表现为“签约”和“规划”,只能从市场的角度来找原因了。
一个不能被市场接纳的项目,除非是特别的战略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干。
否则,你想赚钱,政府又不愿意花冤枉钱,就这样互相都在等,都在找理由“拖”,这个现状,自然是你能想到的最好的现实。



15万多人参与盛况空前,2023中国钒钛论坛是怎么做到的?
2023中国钒钛论坛文集订购